【研討會】「2023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台灣EPA論壇」 紀要
「2023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台灣EPA論壇」
作者:中心主任 楊仁宏教授、博士後 楊儒晟
面對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各項制度的挑戰,以勝任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Competency-Based Medical Education, CBME)已成為主流發展趨勢。同時為讓此改革架構能夠落實於一般日常性的醫療行為當中,荷蘭Prof. Olle ten Cate倡議發展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EPAs),以審視學員醫療操作可被信賴的核心能力。在國際上EPA已被廣泛採用,臺灣在臺大張上淳副校長及本校楊仁宏教授的倡議下共同發起「臺灣醫學生EPA的建置推廣計畫」。
為此,本校醫學暨人文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醫學生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建置推廣計畫,於2023年4月15日假正心樓共同主辦「2023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臺灣EPA論壇(2023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Conference: EPA Forum and Workshop in Taiwan)」。臺灣13所醫療院校均派代表共同參與,並邀請臺灣醫學生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建置推廣計畫的召集人臺大張上淳副校長、四位共同主持人楊仁宏講座教授、臺大醫學院倪衍玄院長(由許博欽副院長代理)、長庚大學楊智偉副校長、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陳震寰院長、以及本校黃建寧校長、張育超副校長、蔡青峰副院長、高潘福副院長等四人擔任主持人。
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邀請四位在國際上推展EPA的醫學教育專家,分別針對EPA的概念框架、發展EPA項目與評估、美國AAMC針對UME學生進行的研究經驗與結果等,進行教學演講與經驗分享。我們依照演講順序分別扼要說明。
會議開始首先由黃建寧校長致歡迎詞,期許本次會議成為臺灣發展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及可信賴專業活動(EPA)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場演講是由EPA教父,荷蘭籍的Prof. Olle ten Cate分享,其主題為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Behind EPAs and its Integration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在這場演講當中Olle教授提到,在過去十多年來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框架已經漸漸是醫學教育的主流,但是我們缺乏一套機制去實踐此框架。而EPAs的概念正好足以成為實踐此教育架構的執行機制。同時,也因為EPA的概念是一套信任決定的運作邏輯,與過往的評估方式有明顯區隔,換言之,EPAs也能因應不同的對象而適當調整其評估的標準與內涵。
第二場是由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醫學院副院長Prof. Carrie Chen分享,其主題為Using Workplace-Based Entrustment Scales in Ad Hoc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 A Practical Guide。Chen教授主要分享的是完整的評估方式,其有三個重點:(一)可被信賴的尺度與熟練程度是不一樣的,它是帶有時間向度的概念,包括其過去表現與未來可能的操作。同時也應該注意,在考量其未來操作時,也必須考慮到被評估者的個人特質(態度、責任等),以及可能潛在的風險。(二)可被信賴的決定,包括總結性的評估決定以及特別或專門的決定。因此在下決定的同時,我們要求的遠比被評估者的個人能力還要更多。(三)總結性的評估決定應該考量各種信息來源,且信息來源應該是來自於所有的日常活動當中,才能讓我們最後的決定是有效、站得住腳,同時也能接受學生反餽的。
第三場是由美國AAM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的代表Prof. Jonathan Ameil (Senior Associate Dean for Innovation in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分享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Core EPAs Pilot。Ameil教授除了分享他們在美國醫學院試辦EPA的經驗之外,同時也提醒有五點特別重要。包括:適當的指導原則有助於EPAs的設計、溝通和評估;需要為學習者和評估者進行一套可管理和可視覺化的數據;EPAs項目和既有與教學相關的系統應具有一定彈性以適應新的能力框架;能力框架可能會發生變化,因此相關對應的資源(人、事、物、經濟與制度配套等)也需要有足夠彈性的調整;最後EPAs計畫的執行很可能會因為既有組織的結構或人員變動,亦或是社會流行病和文化條件的改變而有所阻滯。
最後一場同樣也是代表AAMC報告的教授Prof. Michael Ryan (Associate Dean for Assessment, Evaluation, Research, and Scholarly Innovation) 分享Ad hoc and Summative Entrustment Decisions in UME: The Experience of US MD Programs Within and Outside the Core EPA pilot。接續Ameil教授的分享,Ryan教授認為EPA對推展CBME的架構確實重要,但EPA不是單獨自己的一套評估機制,需搭配更多客觀環境與條件來進行。且根據美國的經驗,有四個重要關鍵。(一)需經過縱貫性的臨床研究和輔導才能確認EPAs的適用性與效果。(二)根據EPA的內容與效果持續推進。(三)透過科技與技術去推展研究成果的數據整合與視覺化操作。(四)有必要針對各項數據、臨床實作和實作過程進行批判性評估,方能得出最終的可信賴決定。
下午場,由各校代表針對台灣CBME執行狀況及臨床教學的情境與問題,以世界咖啡館的型式進行分組討論,目的在凝聚各醫學院發展「台灣醫學生可信賴專業活動 (EPAs)」之共識。首先由計畫召集人張上淳副校長簡述計畫之緣起,且接續將由教育部支持、透過醫學校院長會議平台推動本計畫之執行,接著由臺大醫學院楊志偉副教授代表說明臺灣醫學生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建置推廣計畫之規劃。
隨後主辦單位邀請中山醫學系辛宗翰主任、臺大醫學系盛望徽主任、臺大楊志偉副教授、北醫陳建宇副教授、慈濟李宜恭助理教授、中國醫周致丞副教授、輔大陳正文助理教授、嘉義長庚蕭政廷副院長、成大陳炯瑜主任、國防張耀文副教授、長庚張玉喆副教授、台北慈院劉子弘醫師共12位師長擔任桌長,各院校代表包括醫學院院長、醫學教育負責人或教師,以及相關資深的醫學教育工作者,共分成A、B兩大組進行問題討論。分別討論三個主題:
- CBME及EPA對UGY臨床教學與病人照護的影響
- 落實EPA在UGY需要的課程設計與評量藍圖
- 落實EPA所需的學習環境與資源及師資培訓。
討論完畢後請與會來賓回到主會場,由桌長進行分組報告。透過所有學校代表的集思廣益,我們也凝聚了初步共識。這些共識與發想對臺灣醫學生是否發展EPAs有不小的啟發與貢獻。最後總結時,我們針對現場與會者進行匿名問卷,詢問其「是否支持臺灣醫學生推行EPA項目?」,有超過一半(55%)的代表表示正向支持的態度,約14%的人保持中立觀望態度。大部分的代表都認為,當前在臺灣推展醫學生EPAs最大的阻力有四分因素,依序分別為「臨床繁忙時間不足」、「教師認識不足」、「行政支持不足」、「經濟誘因不足」,除此之外,亦有代表認為學生態度和研究升等的壓力讓他們無暇推動。此次臺灣EPA論壇的經驗與計畫也會在2023年8月底於蘇格蘭Glasgow舉辦的AMEE年會上報告。
今天的論壇圓滿順利,許多與會者回饋:「從中認識更多同好、彼此結伴而行,不論在知識和教育實踐上彼此分享、受益良多」。藉此次論壇凝聚各醫學院發展臺灣醫學生EPAs之共識,並匯集與會代表之各種意見,也可作為未來發展或規劃EPAs的重要參考,相信也將成為臺灣推展醫學生EPAs的一個重要基石。
20230415「2023國際醫學教育研討會:台灣EPA論壇」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