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2025/10/15【醫學人文講座 24】AI與數位人文&AI在臨床與研究的應用-活動紀要

4

 


 

  本次活動以「數位人文與智慧未來」為主題,旨在探討人工智慧如何重新定義人文與科技的關係,並促進跨領域對話與實踐。透過兩場專題講座,一方面呈現AI於人文教育與數位知識應用的創新實例,強調科技融入人文所帶來的學習革新與文化延伸;另一方面從醫學與資料科學的觀點,反思AI模型背後的認知邏輯與倫理意涵,啟發參與者思考「超越模型」的人機共學與智慧未來。

 

1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昭珍講座教授

 

  講座首先由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陳昭珍講座教授主講,主題為〈應用AI拉近人文與數位世界的距離〉。陳教授指出,在科技快速發展與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的時代,人文學科面臨知識生產與社會價值的雙重挑戰,其教育價值與社會回報時常被質疑。然而,人的價值、社會平衡與地球永續仍是文明發展的核心。她強調,唯有在人文與科技之間建立互補關係,方能深化人類對自我與世界的理解。接著,講座介紹數位人文的具體實踐方式,包括利用AI進行文本分析、主題建模與社群網絡分析,並透過實際課程專案展示AI如何支援人文資料詮釋與社會現象理解。陳教授以中原大學「數位人文智慧人才培育計畫」為例,說明學生如何運用工具(如Voyant Tools、Gephi、Google Trends與ChatGPT)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視覺化,並完成跨領域專題。課程以「AI協作」為核心概念,強調學生從資料理解進入社會詮釋的過程,培養「數位素養」與「人文洞察」的雙重能力。講座中也展示多項在課程應用中的成果分享,例如透過QGIS地理資訊系統(GIS)結合政府開放資料,分析中原大學周邊十年間(2014–2024)房價變動趨勢。學生實際操作地圖套疊、資料轉換與空間分析,從真實數據觀察社會變遷,展現AI與人文研究結合的教育成效。此外,講座也示範如何運用生成式AI進行數位敘事(Digital Storytelling)與多媒體創作,讓人文議題在視覺與聲音中重獲新生命。

 

2

莊子璇博士

 

  第二場講座由莊子璇博士主講〈Beyond Models〉,從臨床資料科學與人工智慧倫理的角度,探討AI如何在醫療場域中改變知識生產與決策模式。莊博士首先指出,AI並非單一技術,而是一系列「學習的橋樑」,涵蓋機器學習(ML)、深度學習(DL)與強化學習(RL)等架構,已在醫學影像、胚胎分級、臨床決策與藥物反應模擬等領域展現突破性成果。舉例而言,AI於胚胎影像分析的準確率已達九成以上,顯示其在取代主觀判讀、提升客觀性方面的潛力。莊子璇博士在演講中近一步說明,AI的應用不只侷限於演算法,更重要的是「認知的延伸(Cognitive Extension)」。他以自身的研究為例,展示如何利用大型語言模型(LLM)建構具模組化認知(Modular Cognition)的系統,讓AI能協助完成不同任務,如臨床數據分析、RNA-seq視覺化與風險預測等。這種以人機共構(Human–AI co-creation)為核心的設計,模糊了「使用者」與「系統」的界線,使AI不再只是輔助工具,而成為學習與思考的共同體。在講座結尾,莊博士提出「只有具認知層次的AI,才稱得上真正的AI」的觀點,指出AI若缺乏對自身判斷的理解,只能被視為自動化工具。教育者與研究者應培養能理解AI運作邏輯與限制的「雙向學習者」,在與AI互動過程中重塑自己的思考模式。

 

3

與會者與陳教授互動交流

 

  講座分別從人文教育與臨床資料科學出發,形成相互呼應的跨界對話,兼具理論深度與應用實例。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參與者踴躍提問,討論議題涵蓋AI倫理、人文教育數位化、醫學資料分析與學習者培力等多個面向。整體而言,本次活動展現出AI作為「橋梁」的多重角色——既是人文教育創新的媒介,也是醫學知識轉化的催化劑。活動不僅促進人文與科技領域的互動交流,也為未來醫學教育、數位人文課程及AI應用研究提供了具體啟示與合作契機。

瀏覽數: